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本文是编辑给大家找到的9篇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的相关文章,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说教材
本节内容位于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小节,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对化学学科中的元素符号化学式分子原子进行了初步的学习,而且在本节内容之后,学生们又将面临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这些知识的学习,所以本节内容在整个化学学科学习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于学生来说这一节内容在整个化学学习中非常重要。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情况的分析我确定了我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识记质量守恒定律内容,能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和化学变化前后质量守恒的原因
能力目标:在探究活动中注重锻炼学生交流和表达能力,分析和观察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对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让学生体会成功的乐趣,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建立质量守恒定律
教学难点:对质量守恒定律理解和正确的应用
二、说教法
针对初中学生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以及随着这几年新课改的展开,学生有着一定的探究问题的能力,因此,在解决本节课通过实验探究建立质量守恒定律这个重点问题上,我主要采用创设情景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通过三个个实验探究和三个教学活动,指导学生在和谐、愉快的氛围中主动学习。
三、说学法
教法始终服务于学法。本节教学学生有着较多的动眼观察、动手探究、动脑分析和动口表达的空间,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中达到学会和会学的目的。
四、说教学过程
我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包括导入新课,新课教学,小结和课外延伸四个部分,共六个教学环节。
第一个环节,即是导入新课,我用电视剧狄仁杰中的片段作为新课的导入,在这段视频中,狄仁杰遇到了两个困惑的问题:1.为什么蜡烛燃烧后质量会变小了呢?2.为什么铁刀放置一段时间后质量会增加呢?通过这样一则小故事,将学生的思绪带进我们的课堂。让学生思考: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前后的总质量有没有什么变化呢?让学生产生疑问,分歧。并运用历史上科学家对于质量守恒的贡献讲述质量守恒定律的发展史,拉近学生和科学家之间的距离。
设计意图:这样的环节设计引起学生的思维冲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积极性,让学生和科学家产生共鸣并感觉到到化学和生活紧密相连,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热情,增强自信心。
第二个环节教师演示天平上白磷在锥形瓶中的燃烧实验,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和总结实验现象,从而初步引出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注重锻炼学生的观察和总结能力,并在学生脑海中初步形成质量守恒思想。
第三个环节学生分组亲自动手做“铁钉和硫酸铜溶液的反应试验”和“碳酸钠和稀盐酸的反应”,在实验中要求学生记录实验条件,实验现象,并总结叙述实验结论,而在这两个实验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发现定律,并且认识到定律的严谨性,锻炼了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总结能力,并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思想。
第四个环节,播放电解水演示实验使学生更深入的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对于质量守恒定律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微观上进一步理解质量守恒定律
第五个环节归纳概括,小结课题这个环节,以质量守恒定理为中心,把本节课的知识点做一总结。本节课主要探究了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适用范围,应用以及实质。以图表的形式直观的展示给学生。
设计意图:进一步加深学生的印象,巩固知识。
第六个环节?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课题开始前导入问题,让学生亲自体验一把做狄仁杰的感受,并利用所学知识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以此扩大知识的应用面,拓展学生的思维,使他们能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为了进一步锻炼这种能力,我们把课堂延伸到课外,我给学生布置了家庭小任务。
设计意图?通过反馈练习和拓展延伸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化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五、说理念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着重“两个体现、三个突出”。“两个体现”,即体现新课程教育的教学理念和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三个突出”,即以实验为基础,引导科学发现;以思维为核心,开展问题探究;以学生为主体,促进知识内化。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质量守恒定律是中学化学的一个重要化学规律,是分析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的理论依据,它的应用贯穿于整个中学化学。本课题在初中化学里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分子和原子的初步知识,对化学反应的本质有了一定的认识。本节课开始引导学生从量的方面去认识化学反应的客观规律,是从"质"到"量"的过渡,也为之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计算的学习构建理论铺垫,所以本课内容不仅是本单元的一个重点,也是整个中学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对今后的化学学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
本课题的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包括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质量守恒的原因及其应用。根据化学课标、教材的编写意图、本课题的特点以及九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点,确定本课时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
①初步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以及守恒的原因。
②会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和解决一些化学现象和问题。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实验及分析,培养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
②利用实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以及分析、综合归纳能力。
③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初步了解自然科学研究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通过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勇于探索、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②对学生进行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3、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化学课标、教材的设置及对今后教学的影响,本课题:
教学重点为:理解和运用质量守恒定律。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结论,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的原因,从而达到从定量角度理解化学反应。
4、对教材的改进
本课题中的实验内容是学生体验和领悟质量守恒定律的关键,包括两个密闭条件下的"活动与探究"实验和两个开放敞口状态下的实验。学生从密闭体系下的两个实验认识、理解、得出质量守恒定律结论的基本内容比较容易。紧接着观察开放体系下两个实验的现象似乎又对刚刚得出的'质量守恒定律有所怀疑,设置这两个实验目的是引导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内容进行进一步地理性思维,突破认知障碍。因而,根据学生的认识特点,做完这两个开放体系下的实验后,及时对其进行改进很有必要。即:将碳酸钠与盐酸在敞口容器内发生的反应� 分别进行反应前后两次称量,观察天平指针的变化。从而使实验操作过程更严密、更科学,得出令学生信服的实验结论。
二、说教法
根据新课程理念和学生的认知特� 让学生亲自进行实验探究,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得出结论。
三、说学法
1、学情分析
①学生的知识状况:已了解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反应的实质,初步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化学反应。
②学生的能力状况:初步掌握了简单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但,对化学探究学习方法的了解尚处于启蒙阶段。
③学生的心理状况:学生刚开始化学学习,情绪和心理都处于比较兴奋、好奇状态,尤其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很高。
2、学法指导
①实验探究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在科学探究中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初步了解化学等自然学科科学研究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②讨论法:通过探究实验的分析,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得出结论。
四、说教学过程
1、教学流程设计如下:这节课,我按"创设情境、引发问题——实验探究、引导发现——动画模拟、突破难点——联系实际、学以致用——交流收获、体验成功"五个环节组织教学。
2、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发问题
让学生在黑板上写出红磷燃烧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提问学生,化学反应文字表达式表示哪些意义?从而引出学生从未想过的问题:"在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质量会有什么变化呢?"接着介绍拉瓦锡利用氧化汞分解和合成反应中各物质质量的关系。进而提出问题二"是否所有化学反应反应物质质量总和都等于生成物质量总和呢?"
设计意图:从学生原有的经验认识出发,使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新问题中产生思维碰撞,激发强烈的学习欲望。
(2)实验探究、引导发现
活动与探究一:
提出两个"活动与探究"实验①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②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让学生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分组探究实验。
各组分析实验、通过讨论,初步得出质量守恒定律的基本内容。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在"做中学"、亲自实验,主动感悟并发现质量变化的关系,这正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理念。
问题三:是不是所有的化学反应中都遵循着质量守恒定律这个结论呢?
分组实验、分析讨论
活动与探究二:碳酸钠与盐酸溶液反应
各组学生对碳酸钠与盐酸溶液反应的探究实验发现,生成物质量变小,天平不再平衡了。"究竟质量守恒定律是否正确呢?"让学生对前后两次实验方案展开评价。
讨论出:前后两次实验是有区别的,在于反应容器是敞口还是封闭。探究一的两个实验是在密闭条件下进行,整个操作过程中容器内外没有物质的交换,实验过程严密科学,结论令人信服。探究二中碳酸钠与盐酸溶液反应是在敞口容器中进行的,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逸散在空气中,没有称量到。因而反应后所称量的烧杯中的物质质量减少。
问题四:怎样将"碳酸钠与盐酸溶液反应"的实验进行改进,使得该反应也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呢?
讨论并验证改进后的在密闭容器中进行的实验:用细线系紧小试管管口,将少许稀盐酸注入小试管中,竖直放入盛有碳酸钠粉末的饮料瓶中,连着细线拧紧瓶盖。分别进行反应前后两次称量,观察天平指针的变化。
设计意图:通过引发学生的思维冲突,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认识到科学实验需要严谨,既可强化其设计兴趣,又调动了学生主动思维。培养他们勇于探索、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改进实验使学生深化理解了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建构了属于他们自己的认知体系。
接下� 教师实验演示:镁条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学生解释镁条燃烧后质量不但没增重反而减轻的原因。
问题五:通过实验证实: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和不变。"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学生理解的难点,于是我利用动画模拟突破难点,即进入第三流程。
(3)动画模拟、突破难点
教师用动画模拟白磷在空气中燃烧的微观过程,学生观察并讨论说明:化学反应中原子种类、数目和质量肯定不变,至此得出,所有化学反应都遵循的规律——质量守恒定律。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观看动画模拟,进一步领悟微观粒子在化学反应前后的变化关系,理解化学变化的本质和量的关系,体验化学规律的再发现过程,学习科学家发现真理的途径和方法。对学生进行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4)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建立理解质量守恒定律之后,运用它来解释、解决一些化学现象和问题,是本节课的重点。为此,我设置了几组习题:
①100g水和100g酒精混合,质量等于200g,这是否符合质量守恒定律?为什么?
②高锰酸钾在空气中加热后,固体质量减少了,有人说这个事实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你说对吗?为什么?
③已知12g木炭与32g氧气恰好完全反应,则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是_______g;若6g碳在18g的氧气中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______g,剩余______:______g,为什么?
④将4、9gkclo3跟1、1gmno2混合后,加热一段时间,称得剩余固体的质量为4、8g,则生成了g氧气?
第1题意在突出质量守恒定律只适用于化学反应中;第2题再次凸显守恒的是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总和;第3题意在让学生发现质量守恒定律中"参加"两字的含义;第4题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反应前后质量总和没变,质量总和可以包括没参加反应的各物质。
设计意图:通过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问题,使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得以强化,也锻炼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5)交流收获、体验成功——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题的学习,学生表述获得了哪些知识?懂得了什么样的化学学习方法?
五、板书设计:
第五单元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
一、内容: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
二、守恒原因:变与不变
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元素种类不变;
原子的数目不变;
原子的质量不变。
分子种类改变。
三、应用
六、教学设计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我主要采用教师问题引导,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协作,以实验为探究形式,以讨论为培养思维手段,着重体现了新课程理念。突出了四方面的设计意图
(1)以实验为基础,引导科学发现;
(2)以思维为核心,开展问题探究;
(3)以学生为主体,促进知识内化;
(4)以小组为单位,构建研究氛围。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质量守恒定律》是中学化学的一个重要定律,是分析物质在化学反应中质量关系的理论依据。本节内容在初中化学里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学习这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分子和原子的初步知识,他们对化学反应中物质发生“质”的变化有了初步认识;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引导学生对化学反应的认识从“质”过渡到“量”;并为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计算构建理论铺垫。本课不仅是本单元的一个重点,也是整个中学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
2、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版化学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的第一课时,包括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质量守恒的原因及应用。教材不是从定义出发,把“质量守恒定律”强加给学生,而是“立足实际操作,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从量的方面去体验并得出化学反应的规律。
3、教学目标设计
①学生知识状况:已了解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分子、原子及化学反应的实质。初步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化学反应。
②学生能力状况:初步掌握了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而对化学探究学习方法的了解尚处于启蒙阶段。
③学生心理状况:学生刚开始化学学习,情绪和心理都处于比较兴奋、好奇状态,具有较强的探究欲望。
根据以上学生情况以及教材内容,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能正确说出并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②能通过实验进行探究,并对现象、结果进行分析和初步归纳。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对化学反应前后物质质量是否发生变化的'探究,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思维和实验操作能力;
②通过设计实验方案、合作完成实验操作以及交流、讨论、分析实验,培养学生逻辑推理、综合分析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通过对质量守恒定律内涵的理解,体会化学变化中“变”与“不变”的辨证统一观点;
②通过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4、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
难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及应用
二、说教法
1、情境激趣法: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
2、实验法:通过小组实验,观察分析现象,探究质量守恒定律。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将微观现象宏观化,将瞬间变化定格化,有助于学生掌握化学反应的本质及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
4、归纳、演绎法:通过学生对实验现象的归纳和逻辑推导,最终得出质量守恒定律的结论。
三、说学法
实验探究法
四、教学程序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本环节用时约1分钟)
上课之初,以两幅反应图片引入。
2、探究置疑、突出重点。(本环节用时约20分钟)
这一环节我首先让学生大胆假设,然后采用两个探究实验组织教学。
实验一:碳酸钙和盐酸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实验二: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在设计实验方案时,教师尽量减少对学生的限制,并适时的给学生以帮助,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主观能动性,独立思考,大胆探索,标新立异。通过此过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在实验操作中学生体验了科学探究过程,动手能力得到了加强,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和严谨求实的科学品质。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3、回应反馈、得出结论(本环节用时约10分钟)
实验结束,课堂已进入回应反馈阶段,此阶段我将组织各小组讨论并选派代表汇报实验结果,有问题大胆置疑,进行全班讨论、共同解决。最后师生共同得出结论:质量守恒的内容,然后引导学生结合自己探究过程分析质量守恒定律概念中的关键词并辅之以适当习题,进行强化,以突出重点。如:“参加化学反应”的理解。
4、互动深化、突破难点(本环节用时约11分钟)
措施一:多媒体动画模拟
[创设问题]:为什么在化学反应中质量守恒?如何从微观角度来认识质量守恒定律?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然后师生共同分析,得出守恒的原因: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都没有改变。
5、互动小结、体验成功(本环节用时约3分钟)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分析
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为化学研究打开了一扇大门,它为化学家从量变的角度去研究化学变化提供了最精确的理论依据,也为后来发现的有关化学变化的一些规律奠定了基础。九年级上教版第四章第二节《定量认识化学变化》引入了质量守恒定律的课程。这一课程的引入也使学生开始走进了从量变研究化学变化的的大门。
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使学生初步接触化学:
①对化学学科的基本认识。(化学是什么?化学研究什么?化学怎么学?)
②对化学基本实验的认识与操作。
③对化学学科的基本态度与情感。
第一章的学习能使学生建立“化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化学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科学思想。
第二章《我们身边的物质》使学生认识身边具体常见物质(空气、氧气、二氧化碳、水)的性质和用途,从化学角度特别是从化学变化的角度去学习,使学生步入化学学习的殿堂。初步建立“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的用途,物质的用途反映物质的性质”和“物质两面性”的化学基本观念。
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从微粒的角度去学习化学,并引入元素符号和化学式两个化学用语,第三章的学习能使学生建立“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物质是由微粒构成”和“物质是不灭的、物质是可变的、物质是不断运动“的化学基本观念。
质量守恒定律的学习从化学变化中量的角度去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变化中的量变关系,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使学生建立“化学变化中质量守恒关系”的重要科学思想,也为下一节课《化学变化中的定量计算》提供理论保障。因此本节课程的知识内容在化学教材中起呈上启下的地位,在化学教学中呈突出地位,在学生学习中起链接地位。
在情感态度上,通过本节的学习,要使学生感受科学发现的过程和所运用的科学方法,学习科学家那种敢于质疑、精益求精、深入探究的科学精神。
2、教材内容在《课标》、《考纲》中的阐述。
课标内容摘录:标准
活动与探究建议
1.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说明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2.能正确书写简单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并进行简单的计算。
3.认识定量研究对于化学科学发展的重大作用。
①实验探究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②用微粒的观点对质量守恒定律作出解释。
考纲摘录:
层次要求:b级。
内容要求:能说明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形成“化学变化过程中元素不变”的观念。
课标中的3个标准是围绕着质量守恒定律而进行的,包括教材化学变化中的定量计算都渗透着质量守恒定律的思想。因此如何在教学中使学生建立“化学变化中质量守恒关系”的认识和进行具体运用,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二、教学过程分析
1、教学过程说明:
(1)课改前后对本节课教学过程的认识
课改前人教社教材在《质量守恒定律》这节课设置了两个实验:
①白磷在密闭的锥形瓶中燃烧实验前后质量的测定。
②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在敞口烧杯中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这两个实验是验证性实验,通过两个具体的实验让学生认识化学变化前后是遵守质量守恒定律的。这种教学模式是把前人的经验通过教师在课堂上传输给学生,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这两个实验也通常由教师演示,学生看,学生并没有动手机会,学生没有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分析
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为化学研究打开了一扇大门,它为化学家从量变的角度去研究化学变化提供了最精确的理论依据,也为后来发现的有关化学变化的一些规律奠定了基础。九年级上教版第四章第二节《定量认识化学变化》引入了质量守恒定律的课程。这一课程的引入也使学生开始走进了从量变研究化学变化的的大门。
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使学生初步接触化学:①对化学学科的基本认识(化学是什么?化学研究什么?化学怎么学?)②对化学基本实验的认识与操作 ③对化学学科的基本态度与情感。第一章的学习能使学生建立“化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化学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科学思想。第二章《我们身边的物质》使学生认识身边具体常见物质(空气、氧气、二氧化碳、水)的性质和用途,从化学角度特别是从化学变化的角度去学习,使学生步入化学学习的殿堂。初步建立“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的用途,物质的用途反映物质的性质”和“物质两面性”的化学基本观念。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从微粒的角度去学习化学,并引入元素符号和化学式两个化学用语,第三章的学习能使学生建立“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物质是由微粒构成”和“物质是不灭的、物质是可变的、物质是不断运动“的化学基本观念。
质量守恒定律的学习从化学变化中量的角度去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变化中的量变关系,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使学生建立“化学变化中质量守恒关系”的重要科学思想,也为下一节课《化学变化中的定量计算》提供理论保障。因此本节课程的知识内容在化学教材中起呈上启下的地位,在化学教学中呈突出地位,在学生学习中起链接地位。
在情感态度上,通过本节的学习,要使学生感受科学发现的过程和所运用的科学方法,学习科学家那种敢于质疑、精益求精、深入探究的科学精神。
2、教材内容在《课标》、《考纲》中的阐述
课标内容摘录:
标准
活动与探究建议
1. 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说明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2. 能正确书写简单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并进行简单的计算。3. 认识定量研究对于化学科学发展的重大作用。
① 实验探究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② 用微粒的观点对质量守恒定律作出解释。
考纲摘录:层次要求:b级。内容要求:能说明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形成“化学变化过程中元素不变”的观念。
课标中的3个标准是围绕着质量守恒定律而进行的,包括教材化学变化中的定量计算都渗透着质量守恒定律的思想。因此如何在教学中使学生建立“化学变化中质量守恒关系”的认识和进行具体运用,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二、教学过程分析
1、教学过程说明:
(1)课改前后对本节课教学过程的认识
课改前人教社教材在《质量守恒定律》这节课设置了两个实验:①白磷在密闭的锥形瓶中燃烧实验前后质量的测定
②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在敞口烧杯中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这两个实验是验证性实验,通过两个具体的实验让学生认识化学变化前后是遵守质量守恒定律的。这种教学模式是把前人的经验通过教师在课堂上传输给学生,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这两个实验也通常由教师演示,学生看,学生并没有动手机会,学生没有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
课改后,课标中明确提出“在化学课程中,应创设生动、多样的科学探究和实践活动情景”,要让学生“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2、教学过程设计
(1)课时安排:2课时
(2)教学流程图
实验探究
获得结论
分析解释
交流讨论
知识应用
创设问题情景
激发认知冲突
猜想与假设
(3)教学模式:小组合作探究
基于以上的认识,本节教学应提倡学生 “在做中学” 、“在尝试中学” 、“在体验中学” 。本节课学生分12小组通过小组合作在探究活动中进行本节课的学习。
(4)具体教学过程
①创设问题情景、激发认知冲突:
1、化学变化的特征是什么?化学变化中常伴随哪些现象?
2、一根火柴燃烧后只剩下灰烬,酒精燃烧后连灰烬也没有留下,物质从世界上消失了吗?
3、一个蜂窝煤燃烧后质量变轻了,一小堆的木炭燃烧后质量也变轻了
4、二十枚的铁钉放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重新称量后质量增加了。
②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猜想与假设:根据问题3、4或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和化学知识,�
实验1:蜡烛燃烧前后质量变化测定实验
实验2: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反应的定量探究
实验3: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的定量探究(敞口容器内进行)
实验4: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的定量探究(密闭容器内进行)
④交流与讨论:教师引导并进行分析
⑤获得结论:根据活动的结果和分析得到结论
⑥分析解释:通过化学变化的实质: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结合课本微观示意图进行分析,从而对质量守恒定律进行解释。
⑦知识应用:通过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从如下5个方面进行知识的理解应用:用微粒的观点解释质量守恒定律;判断元素的存在;判断化学式;解释生活现象;揭示伪科学;表格数据分析判断反应类型;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的计算;
三、课后反思
本节课结束后,对5-8班的教学过程进行总结和反思:
1、在小组合作探究活动中,学生能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但有一些小组的学生操作生疏,在具体实验操作中所用的时间太多,对问题的思考与分析的时间相对较少,而有些小组的学生操作较快,对问题的思考与分析时间较多,课堂总量时间不变,势必造成一部分学生的思维代替了另一部分学生的思维,这种思维上的落差,对学生的发展是不利的。
2、本节课教务处主任来听课后,提出一个要求: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不要老师设计实验给学生。从第一章到第四章,学生接触的化学反应不多,学生会设计吗?如果一个小组的学生提出加热高锰酸钾,另一个小组的学生提出加热碳酸氢铵,或另一个小组的学生提出点燃镁带等,一个老师教4个班,一个学校只有一个实验室,这可行吗?本节课探究开放的程度应在什么程度呢?
3、教学过程中总感觉不顺,生涩,源于学生对实验细节上的模糊认识。如:实验2: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反应的定量探究 学生称量完后,把砝码全部取下,反应后又重新放砝码称量,结果引起误差。如:实验4: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的定量探究(密闭容器内进行),总质量超出了天平的量程(210g)。
4、个别小组会发生弹塞现象,在教学中应如何防止弹塞现象发生?
5、实验设计不合理:实验1、实验3表格不要称量具体的质量,只要求学生观察天平的偏转情况。
教学实践与教学设计出现了反差,实践过程中并没有设计的那样理想化,在实践过程中出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一些问题是值得深刻反思和总结的,我们不能被问题所压倒,应对问题进行探讨。课改的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我们要迎难而上。,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在质量守恒定律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化学知识,知道了物质经过化学反应可以生成新的物质,但是并没有涉及到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量的关系。而本节课是从生成何种物质向生成多少质量物质的一个过渡,引导学生从量的方面去研究化学反应。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2)学会应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在发现质量守恒定律探究活动中,初步体验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实验探究活动中,进一步形成勤于思考、乐于钻研和善于合作的学习品质。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质量守恒定律的科学探究过程
难点: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及应用
四、学法指导
根据本课的特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我认为本节课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提出问题后,让学生分组讨论提出猜想,制定计划,然后进行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并相互交流。以探究式学
五。教学过程:
师:先用火柴燃烧和蜡烛燃烧实验,向同学们提问:火柴、蜡烛燃烧后质量是否会变化?
生:减少了
师:是不是这样呢?要解决这个问题,先来学习本节课的内容《质量守恒定律》
师:由学生来做两个探究实验
1、cuso4 naoh→cu(oh)2 na2so4
2、caco3 hcl→cacl2 h2o co2
师:同学们,反应前后的质量相等吗?
生:相等(通过观察天平的指针的摆动)
师:那么我们共同来分析一下为什么反应前后的质量相等?
师生:m反应前m反应后
装置装置
没有参与反应的物质没有参与反应的物质
参与反应的反物质生成的生成物
师生:根据刚才的推导,我们总结出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师:1、a b→c d,已知5ga和3gb完全反应后,生成了2gc,求生成的。d的质量
2、a b→c,已知已知5ga和10gb反应,反应结束后,b反应完了,a还有2g剩余,求生成c的质量
生:1、生成d的质量为6g;2、生成c的质量为13g;
师:质量守恒定律中的三个关键词:参与、生成、总和
师:再由学生来做一个探究实验
na2co3 hcl→nacl h2o co2
师:这个反应前后的质量相等吗?
生:反应后的质量减少了(通过天平的摆动)
师:为什么这个反应前后的质量不相等?是不是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生:不是,因为生成的气体跑到空气中去了
师:要使此化学反应能成功演示出质量守恒定律,如何改进实验装置
生:不让气体跑掉,把反应放在密封的装置中进行
师:我们思考一下前面的实验,为什么cuso4 naoh→cu(oh)2 na2so4的实验在开放的体系中进行,而caco3 hcl→cacl2 h2o co2的实验在密封的体系中进行?
生:因为前者反应中即没有气体参与,也没有气体生成,而后者反应中生成了二氧化碳气体
师:其实一切化学反应都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师:让学生阅读《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提出问题“为什么做同样的实验,波义耳的结论与拉瓦锡的结论不同?”
生:hg o2→hgo,波义耳波没有在密封的装置中进行了实验,所以mhg
师生:对于有气体生成或有气体参与的化学反应,要成功的演示质量守恒定律,应在密封的装置中进行
师:1、加热10g的kclo3和mno2的混合物,反应后称得残留物的质量总和为9.52g,则生成o2的质量为多少克
2、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后,生成的白色粉末的质量比原来的镁条的质量大
3、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高锰酸钾受热分解后,剩余的固体的质量比原反应物的质量减轻了
六。板书:
质量守恒定律
一、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1、定律关键词:“参与、生成、总和”
2、一切化学反应都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3、对于有气体参与和有气体生成的化学反应,要成功演示质量守恒定律,必须在密封的装置中进行。
①在本节中你是怎样调研学生的学习起点和障碍点?
学生课外预习,上课时通过叫学生回答问题的形式抽样调查学生的学习起点和障碍点
学生上课时先给学生做预习习题,通过做题的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和障碍点
课后做习题巩固情况及学生课后问老师的问题情况调查学生的学习起点和障碍点
②学生的学习起点和障碍点是什么?
学生的学习起点: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了物质的组成,构成物质的微粒,物质化学式的书写,化学反应中的反应物生成物等等,为本节课学习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定律打下了基础,这就是本节课学生的学习起点。
学生的学习障碍点:在学习这一课之前,学生不知道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量的关系,所以本节课一定要让学生理解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生成物的质量是增大的,还是减少的,如何算出增大了多少,减少了多少,还要从微观的角度让学生了解质量守恒,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此定律。
尊敬的各位老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五单元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 第一课时。在学习新课程后,新课程所体现出三大课堂教学理念“生活性、发展性、生命性”。只有在这样的教学理念指导下,才会使课堂焕发活力。今天我的说课也将在这样的教学理念指导下,从以下五个方面展开。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关于化学反应主要是从定性的角度来分析的。本节课是学生从定性角度向定量角度过渡的第一站。同时,他又为后续学习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计算做铺垫。所以,本节课在整本书中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鉴于此,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置如下: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相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实验、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分析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参与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教学难点:从微观的角度解释质量守恒定律。
二、学情分析:
现在教学要求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那么学生在学习本节课时是怎样一种情况呢?
(1)知识状况:学生已经了解了元素符号、化学式等基础知识,并初步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化学反应。
(2)能力状况:学生已经掌握了简单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但对探究实验学习方法尚处于启蒙阶段。
(3)心理状况: 学生对于化学实验,在情绪和心理都处于比较好奇和兴奋的状态,往往渴望动手进行实验探究。这些都为本节课的学习做了很好的准备。
三、教法、学法分析:
本节课中我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实验探究法”,分组合作法、讨论法等作为辅助方法进行教学,整个的课堂以实验探究为核心,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为原则,通过“激疑—探究—形成”这条教学思路,最终让学生自主形成质量守恒定律。那么,到底这个定律是如何形成在学生头脑中的呢?让我们一同走进我的课堂!
四、教学过程:
该过程由以下四部分构成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课堂之初, 我会给我的学生举两个生活小例子:1、为什么蜡烛燃烧后质量会变小了?2、为什么铁刀放置一段时间后质量会增加?让学生思考: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前后的总质量是否变化呢?对这个问题,学生出现了分歧,引发了思维冲突,从而顺利进入实验探究阶段。
(二)合作探究,解决课题
整个探究环节共分为三个部分:
首先,第一部分:我向学生介绍课本上未曾涉及的,对化学反应定量研究作出贡献一位科学家—波义尔,他在敞口的容器中进行实验测得质量不相等了,而另一位科学家是拉瓦锡,他用较精确的实验法在密闭的条件下测得反应后总质量相等。这样通过化学史料的矛盾将学生的思维冲突推向一个新高度。这也是本节课的一个小亮点。
接着第二部分是教师的演示实验,我准备的演示实验是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反应。在做实验之前,我会强调学生观察实验操作、现象及天平的平衡状态,最终得出结论:反应前后,参加反应的物质总质量相等。本环节的目的是使质量守恒思想在学生头脑中初步形成。
接着乘胜追击,第三部分学生的探究实验。我为学生准备的探究实验共有两组,探究实验一“铁钉和硫酸铜溶液的反应”,该反应在反应容器是敞口和密闭的两种方案下进行,结果相同;实验二“碳酸钠和稀盐酸的反应”,这个实验反应在两种方案下前后质量不相等。这样通过探究实验,学生自主建构了:反应在密闭条件下总质量相等。到此质量守恒思想形成。接下来我会给学生重点讲一下质量守恒定律需注意点,完善理解。
为了使学生更深入的理解质量守恒定律,我带领学生继续探究质量相等的原因。我以电解水微观动画过程为例,学生会观察到在整个变化过程中,分子分裂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按一下ppt)。学生讨论得出:化学反应前后质量之所以守恒是因为变化过程中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都没有改变。到此,通过教师的演示实验,学生自主探究实验,以及学生观察讨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都得以解决,质量守恒定律也真正的建构在学生的脑中。
(三)归纳概括,小结课题
为了加深学生印象对本节课做了归纳小结。读
(四)反馈练习,巩固课题
准备几道小题使学生能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五、教学反思
总体上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贯穿“激疑—探究—形成”这样一条教学主线,体现了生活性、发展性、生命性的教学理念。正如教育家叶澜教授说过的一句话“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我的说课到此完毕,谢谢大家!
一、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在正式开始前,我先说一下我对教材的理解。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内容。《质量守恒定律》是学习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理论基础,因此本节课是初中化学一块儿重要的知识内容。
二、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同样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本堂课的授课对象是九年级的学生,他们正处在观察、想象、思维能力迅速发展的时期,所以在教学中我会多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他们多动手,多操作,多观察,多思考,也尽可能多的创造条件与机会,学生发表他们对所学知识的见解。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及以上的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我确立了本节课如下的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准确说出质量守恒定律并会运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质量守恒定律的验证过程,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
在教学目标实现的过程中,教学重点是质量守恒定律,其中,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过程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五、教学方法
结合教材分析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我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有讲解法、探究实验法、,让学生在合作实践中思考、归纳、总结,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过程
结合新课程标准及以上的分析,我将我的教学过程设置为以下四个教学环节:导入新课、新课教学、巩固提高、小结作业。
1.导入新课
首先是导入新课环节,我会列举之前学过的化学反应,例如镁条燃烧生成氧化镁,水电解生成氢气氧气,然后抛出问题,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存在什么关系?然后告诉同学们,关于这个问题拉瓦锡做了一个实验:氧化汞分解成汞和氧气,这个实验的结果是氧化汞的质量等于反应后的汞和氧气的质量之和,再提出问题,反应前后各物质质量之和相等是一个巧合还是规律?引发学生思考,由此引出本节课的课题:质量守恒定律(板书)。
在本环节,我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本节课的质量守恒定律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2.新课教学
接下来,进入新课教学环节,我会指导学生分成两个小组,分别进行探究试验一(磷和氧气燃烧试验),试验二(cuso4和fe的反应),在试验开始前我会通过ppt展示试验步骤,同时讲解试验如何进行和注意事项,并做好试验记录,填写ppt上的这个表格。然后同学们进行试验,我会进行巡视和点拨。试验结束后,由小组派代表填写他们的试验结果。然后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得出结论。参加反应前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即质量守恒定律。
在本环节中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归纳总结得出质量守恒定律,充分发挥了他们的自主探讨能力,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巩固提高
我们说化学是一门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一门学科,所以在接下来的巩固提高环节,我讲引领学生用我们所学过的质量守恒定律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我会引导学生用质量守恒定律来解释,纸在空气中燃烧后化为灰烬,灰烬的质量比纸� 以此来对质量守恒定律有个进一步的理解,从而巩固本节课的知识。
4.小结作业
接下来的环节是小结作业环节,在本环节,我会先让学生思考一下我们本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点,然后找一位同学来总结一下我们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点。对本节课学习内容有了一个回顾之后,让学生思考实验
七、板书设计
最后,我说一下我的板书设计,我以简明扼要、清晰明了的板书呈现了本节课的知识重难点,更好的帮助学生理清楚本节课的知识脉络。这就是我的板书。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质量守恒定律。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唯一的定律,也是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关系的概括,其中蕴含的守恒思想不仅是化学学科思想,更是所有自然科学中一个最核心的思想。本教材把这一节内容安排在第二章第三节“化学变化中的质量守恒”中,在此之前,学生学习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分子和原子以及物质的量的初步知识,对微观粒子和化学反应中物质发生了质的变化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本节课的教学主要通过实验来探讨化学反应过程中反应物总质量与生成物总质量之间的关系,通过一系列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从微观粒子模型联系到宏观物质的反应,从量的方面去研究并得出化学反应的客观规律,为化学方程式书写和计算的教学作好理论准备。可见本课题的学习对整个九年级化学的学习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新教材与老教材相比在这部分内容上做了一些调整,老教材的编排顺序是先宏观假设,再实验论证,后微观解释。而新教材先是微观分析初步得到结论,进而联系宏观,提出假设,并实验论证。由于新教材在此之前已经有了物质的量的概念,所以先进行微观分析,通过物质的量联系到宏观,让学生体会物质的量这个桥梁在宏观和微观之间的联系作用,同时有了微观的分析,也使宏观的假设有了可靠的前提,然后学生在设计实验来验证是否符合微观分析,这样的设计也更符合学生认知特点。
2.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中对质量守恒定律的三维目标要求是bba,提出的活动建议是——实验设计:验证化学反应前后反应物总质量和生成物总质量的关系。根据课标要求以及教材的编写
意图、本节的特点和初三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点等,我确定本课时教学目标为:
1. 知识与技能
(1)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以及质量守恒的微观原因。
(2)能用质量守恒定律来解释一些生活中现象。
2.过程和方法
(1)通过“微观分析,宏观验证”的过程,体验微观与宏观互相联系的思维方式。
(2)通过设计实验探究的过程,初步感受定量实验研究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分析,学会由感性到理性、由个别到一般的研究方法,体验科学家发现真理的途径和方法。
(2)通过对化学史的学习,感悟科学家细致严谨,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
3.教学重点难点以及解决方法
重点:由于本节课的主要目标就是质量守恒定律,所以本节课所有的安排都是围绕让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所以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及实质。
难点:在质量守恒定律中,学生很容易接受“质量”“相等”这些关键词,但对于定律中的限定词“参加”“总和”等学生比较难理解,而且这也是掌握本定律的最核心的地方。因此我确定本节课的难点是:对定律内容中的“参加”、“总和”关键词的层层突破。
教学重、难点的解决方法:
重点突破:整节课的设计均围绕如何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开始先让学生自己动手分解水分子模型,学生有了亲身的感性认识,基本上能得到化学反应的本质,可以初步得到微观粒子变化后质量是相等的,再由物质的量联系到宏观,那宏观上质量是否相等?学生有了第一次疑惑。而后通过设计实验,对实验进行分析,验证了在宏观上质量是相等,由于是学生亲自参与设计并实验,接受程度会更深。接着教师演示碳酸钠和盐酸反应,学生发现质量减少?形成了认知冲突,思维有了碰撞,然后师生一起分析,最终发现问题,改进装置,从而完善了对定律的理解。这几个前后联系过程的实施,能有效的帮助学生突破重点。
难点突破:对于“参加”“总和”这些关键词的突破,我是安排在第一个学生实验的分析中进行的,让学生讲出第一次称量中有哪些物质,第二次称量中有哪些物质,然后对反应前的氢氧化钠进行拆分,一部分为参加反应的,一部分为未反应完的,理所当然未反应的肯定在后面的称量中也有,最后对两次都称量的相互抵消。剩下的就变成参加反应的氢氧化钠和硫酸铜溶液的质量会等于生成的氢氧化铜和硫酸钠溶液的质量。通过拆分氢氧化钠,让学生理解了定律中的“参加”。
二、说学情
经过两年的科学课以及物理课程的学习,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学习已积累了一定的知识
基础和方法基础,
(1)学生的知识状况:已了解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分子和原子以及物质的量的相关知识,初步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化学反应。
(2)学生的能力状况:初步掌握了简单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而对化学探究学习方法的了解尚处于启蒙阶段。
(3)学生的心理状况:学生刚开始化学学习,情绪和心理都处于比较兴奋、好奇状态,要紧紧抓住这一点,利用各种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因此做好演示实验和调动好学生的积极性,不断提供动脑的问题情景,提供动手的练习机会,让每个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是上好本节课的关键。
三、说教法学法
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由于刚接触化学不久,已有的化学知识和对于化学探究学习方法的了解都属于启蒙阶段,若探究和联系过程不符合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过于放开或加大难度,不仅不能收到理想的探究效果,而且会挫伤学生参与探究性学习的积极性。在这节课上,我采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归纳推理、实验验证的办法,按科学认知的一般程序即“分析现象——提出假说——实验求证——得出结论——实际应用”来引导学生。同时注意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和启发性,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接受学习内容,我主要从两方面着手。
(1)实验探究法:《中学化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充分重视化学实验,特别是要重视发挥实验的探究功能。”本课内容就需要进行实验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自己会发现问题,对实验问题充满好奇心,继而引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并认真去思考问题,这样的实验活动充分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使学生能自主获取知识、发现问题。
(2)合作学习法:学生心理发展不够成熟,认知水平有限,为克服认识的肤浅和片面,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采用合作交流探究的学习方式,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形成初步科学探究意识。
四、说教学程序
1.教具学具准备
(1)实验用品准备:
药品:硫酸铜溶液、氢氧化钠溶液、碳酸钠、盐酸。
仪器用品:电子天平、锥形瓶、烧杯、试管、硬质塑料瓶。
(2)媒体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2.教学流程
本课题的。教学过程我是按照科学认知的一般程序即分析现象——提出假说——实验求证——得出结论——实际应用来设计,具体过程如下:
(1)提问引入
以“你印象最深的化学反应是什么?”为问题进行引入,学生之前见过也做过一些化学反应,其中会有很多明显的现象引起学生兴趣,对这个问题学生肯定都有话可以说。学生说的都是从宏观现象来描述化学反应,接着老师再问大家,我们身边的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学生会回答由分子,原子构成的,此时老师话锋一转,能否从微观粒子的角度来描述化学反应了?这样很自然的引入到课题中来。
(2)微观分析,得出结论
提供给学生两个用橡皮泥捏成的水分子模型(用不同颜色的小球代表氢原子和氧原子),要求学生变成氢分子和氧分子。学生通过动手拆分,很容易明白变化前后原子个数,种类以及质量都不变,并能得到化学变化实质就是原子的重新组合,从微观角度看变化前后的质量相等。
(3)微观联系到宏观
提问:如果把水分子个数扩大阿伏伽德罗常数倍呢?你会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想到宏观物质质量在反应前后有什么变化。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物质的量在联系微观和宏观之间的桥梁作用。
(4)设计实验,宏观验证,
给学生氢氧化钠和硫酸铜溶液的反应,要求学生根据化学实质,假设反应前后物质质量的变化情况,并设计实验验证。实验完成后和学生一起分析两次称量的物质成分,相同物质的可以抵消,同时注意把氢氧化钠拆分成参加反应的和没有参加反应的,能抵消的只是没有参加反应的,这就巧妙引出了定律中的“参加”关键词。同时引导学生分析两次称量的方法,引出新的思维“整体称量”。
(5)制造认知冲突
提问学生是否只这一个实验就能证明,引导学生要选用不同的反应来验证规律的普遍性,注意科学探究的严密性。然后教师演示碳酸钠和盐酸的反应,称量前后质量发现变小了,学生出现疑惑,思维有了碰撞,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原因,并改进装置,再一次实验,结果还是符合我们的定律。这个经历使学生的思维更加严密,也明确了对于有气体参加或生成的反应,需在密封装置中进行质量称量。
(6)形成概念
在前面提供了大量的背景和素材的前提下,请学生自主说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这样由学生自己说出来,更能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7)感悟科学精神
ppt呈现化学史:拉瓦锡和波义尔的实验。问题:为什么同样的反应,得到了不同的实验结果?感悟科学家善于发现,细致严谨的科学精神。
(8)练习巩固并小结
3.板书设计
质量守恒定律:
1.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2.原因:化学变化前后
学案
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
一:实验探究
实验名称:探究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变化。
实验用品:烧杯、试管、电子天平、硫酸铜溶液、氢氧化钠溶液
反应原理:氢氧化钠 硫酸铜氢氧化铜 硫酸钠
naohcuso4cu(oh)2na2so4
我的假设:mnaohmcuso4mcu(oh)2mfeso4
实验步骤:略。
数据记录:
反应前称量的质量 相关文章
【说课稿】热点
【说课稿】最新
|